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曾经写诗歌颂信天翁是长着巨翅的“乌云王子”。他们是卓越的远海鸟,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间生活在远海。 漂泊信天翁素有“海鸟之王”之称,是世界上能够飞行的体型最大的海鸟,仅比不会飞的帝企鹅略轻。
按照主流分类学,信天翁属于鹱形目信天翁科。而按照《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采用的Sibley分类法,信天翁则属于鹳形目鹱科信天翁亚科。这里还是按照主流分类学的分类方法来介绍。鹱形目是所有鸟类中和海洋关系最密切的,是海鸟三大豪门之首。海鸟的三大豪门分别是主导南方海洋的鹱形目,主导北方海洋的鸻形目,主导热带海洋的鹈形目。而鹱形目鸟类的海洋性远远超过另外两大豪门。鹱形目又称为管鼻类,其鼻管是专门用于过滤海水中的盐分的结构。鹱形目种类繁多,所有的种类全部是海洋鸟类,对海洋生活高度适应,没有一种内陆水鸟,而且决大部分种类在陆地上都行走不便,可以深入最偏僻的海域,可以说是和海洋与暴风融为一体。相比之下,鸻形目虽然是水鸟中的第一大目,但是其中的鸻鹬类多为海滨鸟类,不能算是真正的海鸟。鸥虽然拥有很多海鸟,但是也出现在内陆水域,而且海洋中的鸥类也多出现在近岸海域,而并不深入远洋。鸻形目中只有海雀类、贼鸥类和鞘嘴鸥等是纯正的海洋鸟类,另外燕鸥类的海洋性也比较强。鹈形目中有鲣鸟类、鹲类、军舰鸟类和海鸬鹚等纯正的海洋鸟类,不过同时也拥有一些淡水鸟类,比如蛇鹈类,淡水鸬鹚类和淡水鹈鹕类。对于纯正的海洋鸟类来说,鹱形目无论从种类角度还是从数量角度,都远远压倒其它各大类群。
鹱形目可以分成四大家族:信天翁科、鹱科、鹈燕科和海燕科。其中信天翁科拥有地球上体形最大的飞行海鸟,海燕科则拥有地球上体形最小的海鸟,鹱科是海鸟中种类最多的一个大科,鹈燕科则是个只有4种鸟类的小科。
鹱科是海鸟的第一大科,分布几乎遍及所有海域,而在新西兰北部海域具有最高的生物多样性。鹱科在传统上同样被分为四大家族,分别为暴风鹱类、锯鹱类、圆尾鹱类和剪水鹱类。鹱科虽然是海鸟的第一大科,种类繁多,而且几乎遍及世界所有海域,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类非常陌生的鸟,甚至对于非鸟人来说,可能连“鹱”字都不曾见过。鹱类包括一些最难在野外辨认的鸟类,而就连鹱类的英文名字,都颇有些混乱,共有Petrel Shearwater,Prion和Fulmar这4个英文名用于鹱类。这4个英文名虽然大体上和四大家族相对应,但是也并非严格对应,特别是Petrel这个词,不仅在鹱类的不同家族中使用,而且也用于鹈燕和海燕,可以说在鹱形目中,只有信天翁类完全不使用Petrel这个名字。在鹱形目中,只看英文名字很难搞清楚相互的亲缘关系。Fulmar特指暴风鹱,不过暴风鹱类除了暴风鹱和银灰暴风鹱之外,其它种类的名字都是Petrel而不是Fulmar。暴风鹱类在鹱科中种类不算多,但是却是最具有多样性的一类。鹱科鸟类是有名的难以区分具体种类,然而暴风鹱类的不同种类之间差别却很大,成员之间体型、习性和羽色都有很大差别,相互区分难度并不是很大。暴风鹱类是一类分布接近于两极的鹱类,其中除了暴风鹱(《手册》上称为暴雪鹱)一种分布于北方海域之外,其它种类均分布于南方海域。暴风鹱中最独特的成员要数两种巨鹱。巨鹱虽然属于鹱类,但是很多特征颇有些类似于信天翁,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体形巨大,远远比其它鹱类大很多,体重甚至超过了一些小型的信天翁。而巨鹱可以在陆地上灵活的行走,这也是信天翁的一个特征。在鹱形目中,只有信天翁和巨鹱可以在陆地上灵活性走。Prion指的是锯鹱,这是一类小型的鹱类,其分布局限于南方海域。锯鹱的嘴形宽阔,嘴上有锯齿,可以用来滤食海洋中的浮游生物。锯鹱类颜色蓝灰,背上有明显的M字形纹路,很容易和其它鹱类区分开,然而几种锯鹱之间就有些难以区分了。圆尾鹱类的英文名是Dadfly Petrels,是一类两翼比较修长,飞行比较优雅的鹱类。圆尾鹱类是一类分布偏向于温暖海域的鹱类,以太平洋地区的种类最为繁多。圆尾鹱类有不少种类人们所知甚少,另外也有不少种类彼此之间的差别比较小,是野外辨认难度较大的一类鸟。Shearwater用于剪水鹱类,得名于这类鹱喜欢贴着水面飞行。剪水鹱类是一类比较适应潜水的鹱类,能潜水追捕猎物,而不像其它鹱类那样在海面上进食。剪水鹱类拥有较强的迁徙能力,同时也是寿命很长的一类鸟。有一只在北爱尔兰繁殖的大西洋鹱于1953年以成鸟的身份被环志,而在50年后的2003年又被重捕。这只鸟在被环志的时候至少已经有5岁了,所以重捕的时候应该不小于55岁,是已知有记录的寿命最长的一只野鸟。大西洋鹱会飞到遥远的南美洲南部越冬,据估计,这只鸟在一生中已经旅行了超过1百万公里。
鹈燕科是一个小科,无论从体形还是从物种多样性的角度来看都是很“小”。鹈燕科共有4种,其中秘鲁鹈燕和麦哲伦鹈燕均仅分布于南美洲海域,南乔治亚鹈燕分布较广,在亚南极海域的很多地方都能见到,而普通鹈燕的分布最为广泛,遍布南大洋各地。南乔治亚鹈燕和普通鹈燕的数量都很多,估计均超过1千万只,属于数量最多的海鸟之列。鹈燕的身长只有20厘米多,几乎和海燕一样小,而翼展只有30厘米,比海燕还小。鹈燕缩小翅膀是为了适应潜水的需要,在南半球的鸟类中,鹈燕的潜水能力仅次于企鹅。鹈燕类与北方的海雀类颇有些相似,在加强潜水能力的同时没有放弃飞行能力,只是降低了飞行能力。
海燕科大概是鹱形目中除了信天翁之外人们最熟悉的一类鸟了,这主要得益于文学作品的传播。海燕类是鹱形目中体形最小的成员,也是所有海鸟中体形最小的。最近的研究表明,海燕类也是鹱形目中最原始的一类,可以作为鹱形目的基本类型。海燕类的分布遍及南北大洋,而各种海燕可以被归入南方类型的洋海燕亚科和北方类型的海燕亚科两个亚科。洋海燕亚科拥有多达5个属,但是种类较少,仅有8种。大部分洋海燕的分布均局限于南方海域,然而黄蹼洋海燕则分布遍及全球大部分海域,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鸟类之一。洋海燕亚科成员的翅膀比较宽而短,腿部较长,善于在海面上悬停、“点水”和用脚拍打水面。海燕亚科只有海燕属和叉尾海燕属两个属,然而种类较多,多达14种,而叉尾海燕是其中最大的属,其分布局限于北方海域。海燕亚科的成员翅膀较尖较长,腿较短,善于在海面上向下俯冲,飞行起来轻盈似燕,特别是叉尾海燕,还有类似燕的叉尾。无论是南方类型还是北方类型,大部分的海燕都是通体黑色,或者以黑色为主,同时有一些白色。只有个别种类,如灰蓝叉尾海燕身体为蓝灰色而不是黑色。
信天翁科本身又可以分成四个家族:大型信天翁,鸥形信天翁,乌信天翁和北信天翁。关于这四个家族,学术界有将其分成2个属或者4个属的不同分类法。2个属的分类法是把大型信天翁、鸥形信天翁和北信天翁都归入信天翁属Diomede,而乌信天翁则为另外一个乌信天翁属Phoebetria。4个属的分类法则是把这四大家族分别算作一个独立的属。2个属和4个属的分类法的争议主要是由北信天翁的存在造成的。南方的三类信天翁之间无论从体形结构还是从羽色角度来看,差别都是比较明显的,但是北信天翁却拥有大型信天翁和鸥形信天翁之间的过度特征,将二者的区别模糊了。而从羽色角度来看,北太平洋的三种北信天翁的羽色则分别和大型信天翁、鸥形信天翁以及乌信天翁相似。另外一种北信天翁的羽色则和其它任何信天翁都不同。最近学术界根据线粒体DNA对四大家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是支持4个属的分类方法的。大型信天翁和北信天翁的关系比较近,而鸥形信天翁则和乌信天翁的关系比较近,所以把大型信天翁、鸥形信天翁和北信天翁都归入统一属而乌信天翁单成 一属并不合适,现在4个属的分类方法得到了较多的认可。至于信天翁的种类,比较认可的分类方法则有分成13种,14种或者21种的分类方法。这些种类上的争议都是针对大型信天翁和鸥形信天翁的。而乌信天翁和北信天翁的种类则并没有争议。对于种类的划分争论还比较多,不过种类划分得比较多,则对保护比较有利,因为一些地方种群因而会被升级为濒危的独立物种,从而在保护方面获得更多的重视。所以IUCN现在采用21种的分类方法。
信天翁的遨游范围非常广泛,在各大洋中信天遨游,但是其繁殖地却相当局限,只限于一些特定的海岛。因此信天翁是一类非常容易受到威胁的鸟类。南太平洋、南印度洋和南大西洋的海岛是三类南方信天翁的繁殖地,其中以新西兰附近的海域最为集中。而各大洋通常有较南和较北的繁殖地,而不同种类的信天翁则可能分别占据南北繁殖地。而北信天翁的繁殖地则是北太平洋和东太平洋的海岛。信天翁繁殖的主要海岛如下:南太平洋中较南的繁殖地主要包括新西兰的亚南极岛屿(包括斯奈尔斯群岛、奥克兰群岛、邦蒂群岛、安蒂波迪斯群岛、坎贝尔群岛这五大亚南极群岛)以及澳洲所属的麦阔里岛。南太平洋中较北的繁殖地包括新西兰的查塔姆群岛(这个群岛也许大家有印象,就是新世纪迎接来第一缕阳光的地方)、新西兰南北岛以及澳洲的塔斯马尼亚岛和巴斯海峡中的岛屿。南印度洋中较南的繁殖地包括凯尔盖朗岛(南大洋中面积最大的孤岛)、克洛泽群岛、爱德华王子群岛、赫德岛等。南印度洋中较北的繁殖地包括阿姆斯特丹群岛等。南大西洋中较南的繁殖地包括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南乔治亚岛、南桑德威奇群岛等。南大西洋中较北的繁殖地包括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和戈夫岛等。北太平洋的繁殖地主要包括夏威夷西北的中途岛、莱桑岛,日本东南的伊豆诸岛之南的鸟岛、小笠原群岛和中国的钓鱼岛等地。东太平洋的繁殖地则只是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
大型信天翁Diomedes:
只有大型信天翁保留有信天翁属的名字。按照13种的分类法,大型信天翁共有两种,即漂泊信天翁Diomedea exulans和皇信天翁Diomedea epomophora。前者远洋性更强,分布广泛;而后者比较近岸,分布局限于南太平洋。这两种鸟可以说是海鸟中的皇者。它们不仅是体形最大的海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飞鸟之一,其翼展超过3米,最长的可靠纪录达到了3.7米,是所有现存动物中最大的翼展。大型信天翁的体重虽然不及大型鸨类这样的超重型飞鸟,但是信天翁的幼鸟可能比成鸟更重,曾经有可以匹敌鸨类体重的幼鸟被记录到。大型信天翁宽阔的翼展带来了强大的升力,它们可以很长时间不用扇以下翅膀,可以飞行几百公里远而并不感到疲倦。按照14种的分类法,则是将在阿姆斯特丹群岛繁殖的漂泊信天翁分出一个独立物种阿岛信天翁Diomedea amsterdamensis。而按照21种的分类法,则漂泊信天翁和皇信天翁都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漂泊信天翁在南太平洋、南印度洋和南大西洋各有一个地方种群被升级为独立物种,而皇信天翁则被分成了南北两个物种。这样一来,这个属的种类达到了6种之多。而新分出来的种类,体形通常略小。成年的大型信天翁大多身体的白色多于其它各类信天翁,在南方的各类信天翁中,也只有大型信天翁拥有白色的背部。不过有些大型信天翁在成年的时候保持幼鸟的羽色,因此和其它大型信天翁有所不同。
漂泊信天翁Diomedea exulans是所有信天翁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也是大型信天翁中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漂泊信天翁同时也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信天翁,很多书里面提到的信天翁就是这一种。漂泊信天翁的繁殖地包括南大洋中的很多岛屿,其中在南印度洋的种群最庞大。南印度洋的爱德华王子岛拥有世界上40%的繁殖种群,而克洛泽群岛和凯尔盖朗岛总共也有40%的繁殖种群。南大西洋的南乔治亚岛拥有20%的繁殖种群。另外,南太平洋的麦阔里岛等也拥有零星种群(大约10对)。而漂泊信天翁的漂泊范围非常广泛,遍及南大洋各地,甚至偶尔有些个体会飞过赤道到达北半球。信天翁是一类寿命很长的鸟,而漂泊信天翁尤其长寿,经历9-11年甚至更长时间才会成熟。而在其漫长的寿命中,其身上的羽色会经历多达7种不同变化,其中在成年之后还有3种羽色变化,年纪越小的羽色棕色越多,而年纪越大的羽色白色越多,这在所有鸟类中可能也是独一无二的(鸥类的那种第一冬羽、第二冬羽的变化相对漂泊信天翁来说,实在是太简单的变化了)。图片上经常出现的那种全身白色只有飞羽外侧是黑色的羽色只是老年鸟类拥有的最后一种羽色,而这最后一种羽色也是区分漂泊信天翁和几种从漂泊信天翁分出的大型信天翁的一个标志。老年漂泊信天翁是所有信天翁中白色最多的,所以漂泊信天翁也被称为“雪白信天翁”。
阿岛信天翁Diomedea amsterdamensis是第一种从漂泊信天翁中分离出来的鸟种,仅仅繁殖于阿姆斯特丹群岛,在1983年才被发现。阿岛信天翁是所有信天翁中数量最少的,属于极危物种,在发现的时候只有5对繁殖鸟,虽然受到了保护,但是大型信天翁本身的生命周期很长,所以恢复的速度并不快,现在有大约18-25对繁殖鸟,而鸟的总数大约是130只(其中80只成鸟)。阿姆斯特丹群岛上有野化的家猫存在,也对信天翁构成了很大的威胁。阿岛信天翁和漂泊信天翁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其羽色经历了第三阶段之后就不再变化,所以成年的阿岛信天翁看上去和幼年的漂泊信天翁相似。过去人们对阿岛信天翁是否应该划分为独立物种产生了争论,反对者认为这种保持幼态羽色的情况在飘泊信天翁的其它一些种群中也有,比如新西兰的一些种群,虽然新西兰的这些种群的幼态保持不如阿岛的明显。现在新西兰的这些种群也被提升为独立物种了,所以这个争论也就不存在了。
安岛信天翁Diomedea antipodensis有两个亚种,亚种Diomedea antipodensis antipodensis繁殖于安蒂波迪斯群岛和坎贝尔群岛,亚种Diomedea antipodensis gibsoni繁殖于奥克兰群岛。这两个亚种也曾经被视为独立物种,不过最近的研究表明二者并不构成物种的差异。雌性的安岛信天翁羽色中的褐色较多,更多接近于幼鸟,而雄性的羽色更白一些,较接近于漂泊信天翁的成鸟,不过没有老年漂泊信天翁的那种最白的羽色。Gibsoni也比antipodensis的颜色要浅一些。安岛信天翁的漂泊范围很广泛,横跨整个南太平洋,从澳大利亚沿海一直到达太平洋彼岸的智利沿海。安岛信天翁的数量相对较多,几乎和漂泊信天翁不相上下,安岛信天翁从漂泊信天翁中分出,让漂泊信天翁的种群数量几乎减少了一半。
特岛信天翁Diomedea dabbenena繁殖于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和戈夫岛等南大西洋岛屿。特岛信天翁比其它几种大型信天翁更加接近于漂泊信天翁,主要的区别是体形略小,没有白如老年漂泊信天翁的羽色。特岛信天翁的雌雄鸟游荡范围有所不同,通常是雌鸟向东游荡至非洲沿海,而雄鸟向西游荡至南美洲沿海。特岛信天翁数量不多,且处于下降趋势,被列为极危物种。
南方皇信天翁Diomedea epomophora保留了皇信天翁原来的学名,这是仅次于漂泊信天翁的第二大信天翁,其体型几乎与漂泊信天翁不相上下。南方皇信天翁在一生中有5种羽色变化,其中最后一种和漂泊信天翁非常相似,而南方皇信天翁和漂泊信天翁比较明显的区别在于南方皇信天翁的上下喙之间有一条深色的线。南方皇信天翁最大的繁殖地点在坎贝尔岛,另外在奥克兰群岛以及新西兰南岛的奥塔戈半岛也有少量繁殖。南方皇信天翁是目前大型信天翁中种群数量最多的一种,种群也相对比较稳定。南方皇信天翁主要飘荡于南太平洋,可穿越太平洋到达南美洲沿海。
北方皇信天翁Diomedea sanfordi的主要外在特征在于在于成年个体的身体雪白,而两翼却为黑色,黑白两色之间有明显界限,而非成年南方皇信天翁或者漂泊信天翁那样两翼白色而带有黑色边缘。这种色型在信天翁中是比较独特的,易于辨认。北方皇信天翁主要繁殖于查塔姆岛,此外在另外在奥克兰群岛以及新西兰南岛的奥塔戈半岛也有少量繁殖,而在这两个地方南方皇信天翁和北方皇信天翁都有少量繁殖,二者的杂交个体也有所记录。北方皇信天翁的游荡范围和南方皇信天翁大体相同,而北方皇信天翁的数量要少于南方皇信天翁。
鸥形信天翁Thalassarche:
鸥形信天翁是信天翁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泛的一类。按照13-14种的分类方法,鸥形信天翁共有5种,而按照21种的分类法,鸥形信天翁则多达9种。然而种类虽然繁多,但是却都有类似的外貌特征,其羽色有些类似于鸥类,身躯为白色,而两翼和背部则为深色,远看颇有些类似大号的黑背鸥。鸥形信天翁有个特定的名字为Mollymawk,据说其意义为“蠢笨的鸥”。
黑眉信天翁Thalassarche melanophrys是所有信天翁中分布最广泛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其繁殖地众多,游荡范围广阔,而且也更接近海岸。黑眉信天翁在南大洋各处都有繁殖地,不过最大的繁殖地在福克兰群岛,其次是南乔治亚岛。黑眉信天翁的游荡范围是南大洋各地,但是越过赤道到达北半球的纪录也有很多。这是南方信天翁中最容易越过赤道,深入北方最远的种类,甚至在北欧都曾经有过纪录。黑眉信天翁虽然数量较多,但是同时也是受到当代渔业影响最大的一种信天翁,其数量在不断下降,因此黑眉信天翁被定为了濒危物种,比很多数量少很多的信天翁保护的级别更高。
坎岛信天翁Thalassarche impavida是从黑眉信天翁中独立出来的新种,其与黑眉信天翁的主要区别在于黑眉信天翁成鸟的虹膜为褐色,而成年坎岛信天翁的虹膜为琥珀色。另外,而这翼下的黑色纹路也并不相同。坎岛信天翁的繁殖地点为坎贝尔岛以及附近的一个小岛,而游荡范围也主要限于澳新海域。坎岛信天翁虽然只是从黑眉信天翁的一个地方种群升级成的心种,数量远不及黑眉信天翁,但是其种群数量却处于缓慢上升状态,因为保护的级别要低于黑眉信天翁,属于易危物种。
白顶信天翁Thalassarche cauta是鸥形信天翁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不过仍然比大型信天翁小很多。这是唯一一种在澳大利亚本土岛屿繁殖的信天翁(麦阔里岛和赫德岛等信天翁的繁殖地只算是澳大利亚的海外领土)。由于在新西兰等地的种群被独立为新种,白顶信天翁剩下了两个亚种,其中指名亚种繁殖地点是塔斯马尼亚岛附近以及巴斯海峡中的海岛,另一个亚种steadi则繁殖于奥克兰群岛。也有著作将两个亚种分别视为独立的物种,这样这两个物种则分别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所特有。
萨氏信天翁Thalassarche salvini由白顶信天翁的萨氏亚种提升而成,与白顶信天翁相比,其头颈部较灰,而喙部颜色较黄。萨氏信天翁有两个相距遥远的繁殖地点,分别是新西兰的斯奈尔斯群岛和邦蒂群岛,以及南印度洋的克洛泽群岛。而其游荡的范围则是南印度洋和南太平洋各地。
查岛信天翁Thalassarche eremita由白顶信天翁的查岛亚种提升而成。查岛信天翁的头颈部较灰,并没有明显“白顶”。查岛信天翁可能是所有信天翁中繁殖地点最狭小的一种,其繁殖地仅仅是查塔姆群岛中的一个礁岩,被列为极危物种。其游荡地点则为从塔斯马尼亚岛至南美洲之间的广阔南太平洋海域,其中以渔产丰富的南美洲的秘鲁和智利沿海为其最重要的觅食地点。
灰头信天翁Thalassarche chrysostoma也是一种分布比较广泛的信天翁,在南大洋的很多岛屿都有繁殖地。其游荡地点则遍及南大洋各地,并且会沿着西风带环球游荡。在南乔治亚岛繁殖的灰头信天翁有用46天环球一圈的纪录。灰头信天翁的喙为深色而上下各有一条黄色边缘,这使其和同样灰色头颈的查岛信天翁相区分。
新西兰信天翁Thalassarche bulleri外表与灰头信天翁有些相似,头颈部灰色,喙的颜色较深而上下均有黄色边缘。但是新西兰信天翁的头顶较白,翼下的黑色纹路也有区别。新西兰信天翁有两个亚种,其指名亚种bulleri繁殖于斯奈尔斯群岛以及新西兰南岛附近的索兰德尔群岛。而北部亚种platei繁殖于查塔姆群岛以及新西兰北岛附近的三王群岛。其游荡地点包括澳大利亚海域以及南美洲太平洋海域。
大西洋黄鼻信天翁Thalassarche chlororhynchos保留了黄鼻信天翁过去的学名。黄鼻信天翁的标志性特征是喙部的上缘为黄色,好像是黄色的“鼻子”。大西洋黄鼻信天翁繁殖于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和戈夫岛等南大西洋岛屿,和特岛信天翁的繁殖地点大体相似。而有当地点则是从南美洲至非洲之间的南太平洋各地。
印度洋黄鼻信天翁Thalassarche carteri是体形最小的一种信天翁,其和大西洋黄鼻信天翁的主要区别在于印度洋黄鼻信天翁的头颈部颜色较浅,喙上的黄色边缘较窄,而大西洋黄鼻信天翁的头颈部颜色较深,喙上的黄色边缘较深。印度洋黄鼻信天翁的繁殖地点包括凯尔盖朗岛、克洛泽群岛、爱德华王子群岛、阿姆斯特丹群岛、圣保罗群岛等南印度洋岛屿。其游荡地点则包括从新西兰到南非之间的广大海域。
乌信天翁Phoebetria
乌信天翁只有两种,它们无论从外表还是习性上都和其它信天翁有所区别。它们的通体均为深色,而有个白色的眼圈。乌信天翁的尾羽较长,展开成楔形,与其它信天翁均不相同。乌信天翁的攻击性要强于其它信天翁,潜水深度也超过其它信天翁。除了在海洋中捕食之外,乌信天翁也在陆地上吃腐尸,特别是其它海鸟的尸体。
乌信天翁Phoebetria fusca的羽色为均一的乌褐色,只是头部比躯干部略微更深一些。乌信天翁的繁殖地点为南印度洋和南大西洋的一些岛屿,包括南大西洋的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和戈夫岛,南印度洋的爱德华王子群岛和阿姆斯特丹群岛等地。而游荡范围也是南印度洋和南大西洋,从塔斯马尼亚岛越过南非到达南美洲。
灰背信天翁Phoebetria palpebrata是一种小型的信天翁,和乌信天翁的区别在于腹部和背部的颜色较前,为深灰色。灰背信天翁的分布范围比乌信天翁广泛,其繁殖地点为南大洋的很多岛屿,包括南大西洋的南乔治亚岛,南印度洋的凯尔盖朗岛、克洛泽群岛、爱德华王子群岛、阿姆斯特丹群岛、圣保罗群岛、赫德岛等,南太平洋的奥克兰群岛、坎贝尔群岛、安蒂波迪斯群岛、麦阔里岛等地。而游荡范围也包括南大洋各地,呈环球分布。
北信天翁Phoebastria:
北信天翁可以说是信天翁中的“另类”。一方面,北信天翁的分布区和其它信天翁完全不同,并非分布于南大洋中,而是分布于北太平洋和东太平洋的脚温暖海域,是热带性最强的信天翁。另一方面,不同种类的北信天翁在外表上有明显差别,而不同于其它几类信天翁同类成员之间都是细微的差异。4种北信天翁彼此之间差别很大,但是其中3种却分别和其它3类信天翁的成员有些相似之处。这3种北信天翁都被记录于《中国鸟类野外手册》。
短尾信天翁Phoebastria albatrus是体形较大的北信天翁,其羽色以白色为主,和大型信天翁一样拥有白色的背部,看起来颇似缩小版的大型信天翁。短尾信天翁曾经受到人类的过度捕捉,据估计原本油9个繁殖地点,然而到了二十世纪初期只剩下日本的鸟岛这一个繁殖地点了。而当日本在**战争爆发之前宣布对短尾信天翁进行保护的时候,短尾信天翁已经停止在鸟道繁殖了。随着二战的爆发,对短尾信天翁的关注也停止了,而当二战结束之后,美国科学家登上鸟岛进行考察,并没有发现有短尾信天翁繁殖,于是宣布短尾信天翁已经灭绝。然而此时尚有大约50只短尾信天翁在海上漂泊着,这些信天翁最终回到了鸟岛,并在人们严格的保护之下于1954年产下第一枚卵。从此之后,短尾信天翁的种群数量逐渐缓慢回升,并且除了鸟岛之外,中国的钓鱼岛和赤尾屿上也成了短尾信天翁的繁殖地,这也是中国目前仅有的信天翁繁殖地(钓鱼岛和赤尾屿无论如何也是中国的领土)。根据国际鸟盟的统计,目前鸟岛拥有大约1922只短尾信天翁,而钓鱼岛有大约442只短尾信天翁。短尾信天翁的游荡地点则跨越北太平洋,一直到达美洲沿岸。
黑背信天翁Phoebastria immutabilis的外貌与南方的鸥形信天翁非常相似,若不是分布范围不同,二者则很容易混淆。黑背信天翁是北方信天翁中数量最多的一种,也是所有信天翁中数量最多的种类之一,但是目前的种群数量在减少中,所以数量众多的黑背信天翁和数量稀少的短尾信天翁同被列为易危物种。黑背信天翁的主要繁殖地点是夏威夷西北部的中途岛和莱桑岛,在日本的小笠原群岛也有少量繁殖,而最近在墨西哥近岸岛屿又建立的新的繁殖地。黑背信天翁的游荡地点是从亚洲到美洲之间的广大北太平洋海域。
黑足信天翁Phoebastria nigripes通体深色,颇似乌信天翁,不过也有不少不同于乌信天翁的特征,比如没有乌信天翁的白眼圈和楔形的尾羽。黑足信天翁的分布范围和黑背信天翁大体相似,主要的繁殖地点也是中途岛和莱桑岛。另外也包括日本的鸟岛、小笠原群岛等地(这点和《手册》的资料不一致)。黑足信天翁游荡于北太平洋海域,而数量则少于黑背信天翁。
加岛信天翁Phoebastria irrorata是比较独特的信天翁,其羽色和任何其它信天翁都不相似。加岛信天翁身体大部分为深色,但是头颈部则为浅色。加岛信天翁的繁殖地点只限于加拉帕戈斯群岛,另外有可能在厄瓜多尔近岸的一个小岛也有繁殖。而加岛信天翁游荡范围基本上局限于厄瓜多尔和秘鲁沿海,是游荡范围最狭窄的信天翁。加岛信天翁的种群数量处于下降趋势,是四种极危信天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