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之豹(三):乱世遗梦

四、索马里豹(P.p.nanopardus)

这张照片摄自厄立特里亚的北红海国家公园(@Antiaris 译)

1932年Pocock将非洲豹的17个族群分为5支:①非洲草原豹:包括苏丹豹(P.p.pardus)、喀麦隆豹(P.p.reichenowi)、东非豹(P.p.suahelicus)、南非豹(P.p.shortridgei)等;②西奈豹(P.p.jarvisi);③非洲雨林豹(P.p.leopardus);④非洲山豹:包括鲁文佐里山豹(P.p.ruwenzorli)和埃塞俄比亚豹(P.p.adusta);⑤非洲侏儒豹:包括南索马里豹(P.p.nanopardus)和厄立特里亚豹(P.p.antinorii)等。本帖所介绍的就是Pocock所说的“非洲侏儒豹”,国内也有人译为“倭豹”。Pocock认为这种豹的最大特点是长成雄豹的头骨并不表现出明显的第二性征,头骨形态和雌豹很相似;侏儒豹也因此而得名。Pocock根据这个特征认为这种豹除南索马里豹和厄立特里亚豹外,还包括西南非豹(P.p.puella);但后者的地理位置离索马里太远。1996年IUCN猫科亚种表中的索马里豹包括三个族群,即南索马里豹、厄立特里亚豹和北索马里豹。
马里豹在圈内的知名度还算比较高,但许多吧友对其的认识有些误区。首先要说明的是这种豹虽在埃塞俄比亚的东北部有些分布,但并不见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和埃塞俄比亚豹(P.p.adusta)也没什么关系,后者体型要大得多。另外,很多地方都将这种豹描述为最小的豹,其实这种豹虽属于小型豹,但其体长、体重、颅骨尺寸都比阿拉伯豹(P.p.nimr)要大得多,甚至也大于爪哇豹(P.p.melas)。

厄立特里亚豹(P.p.antinorii):Camerano(1906)和Lonnberg(1912)曾先后描述过厄立特里亚豹,最终由De Beaux(1923)定名;模式产地为厄立特里亚;分布区还包括埃塞俄比亚东北部地区,但不包括埃塞俄比亚高原
其毛色可以从亮黄色到红棕色变异;其正模标本呈浅黄色,玫瑰斑小而多,斑内颜色比毛色略深,斑环细而有缺口。体型极小,正模体长仅107cm,尾长70cm。
雄豹头骨形态和雌豹很相似,而不像非洲其他地区的雄豹表现出明显的第二性征。性二型较小,雄豹仅比雌豹略大;Camerano(1906)等测量的雄豹颅全长185-206mm,颧宽117-127mm;雌豹颅全长178mm,颧宽117mm。

南索马里豹(P.p.nanopardus):由Thomas在1904年定名,模式产地位于意属索马里(索马里南部)。毛短而光滑,背部呈橄榄色或灰白色,向两侧逐渐变浅,到腹部和四肢则为白色;全身不出现典型豹的那种黄色。玫瑰斑小而明显,紧密程度中等;环内色深呈黑色。尾长中等,相当于体长的2/3。
体型极小,比厄立特里亚豹更小。Thomas测量的一张雄豹皮长(117+66)cm,一张雌豹皮长(109+58)cm;身测数据缺少,仅知一头年轻雌豹体长89cm,尾长61cm。De Beaux测量的两只雄豹体长107-119cm,尾长58-71cm。
头骨形态也和厄立特里亚豹很接近,雄豹第二性征不明显;但牙齿较小。雄豹颅全长163-211mm,颧宽117-137mm;雌豹颅全长170-185mm,颧宽102-127mm。

索马里豹

北索马里豹(P.p.brockmani):这种豹最早由Drake-Brockman在《索马里兽类志》中描述,1932年由Pocock正式定名;模式产地位于英属索马里(索马里北部)。毛色较南索马里豹明亮。
体型比厄立特里亚豹和南索马里豹都大,但仍远远小于东非豹。Drake-Brockman测量的一只雄豹体长122cm,尾长79cm;2只雌豹体长100-105cm,尾长72-75cm。
雄豹头骨较雌豹强大而宽阔,表现出明显的第二性征,这和厄立特里亚豹、南索马里豹明显不同,反而和东非豹较接近。但其颅骨尺寸较东非豹小得多,雄豹颅全长211mm,颧宽130mm;雌豹颅全长178-185mm,颧宽112-117mm。
根据早期的一些记载,北索马里豹中存在着少数相当大的个体,如《华氏大猎兽》上收录的一头骨颅全长229mm,颧宽145mm;有些皮长的总长度甚至超过了2.7m;这些数据不是索马里豹所能达到的,很可能是东非豹或埃塞俄比亚豹。

《索马里兽类志》中给出的北索马里豹测量

上世纪30年代在阿科达特附近被打死的厄立特里亚豹

索马里当地的邮票

原文地址:http://tieba.baidu.com/p/1516579562

往期回顾非洲之豹(一):北非豹踪

                 非洲之豹(二):长河落日

正本清源:博物wiki » 非洲之豹(三):乱世遗梦

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