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打仗一直赢刘邦,为什么垓下之战刘邦人比项羽多?

本文为回答知乎提问。

有人说司马迁说谎,有人说《史记》用春秋笔法,有人说司马迁贬低刘邦、抬高项羽,还有人认为司马迁不懂军事。

此类言论者皆是既要吃着司马迁的饭又要砸着司马迁的锅。自己看不懂《史记》,只能以其有限的智商和针鼻大的心眼去忖度先贤的智慧和胸襟。

真正领兵打仗的曾国藩在读《史记》的时候,评价司马迁为“知兵之人”,是真正懂军事的人,认为司马迁对地形、对军事行动、多支部队行动的条理性都记载得非常精彩。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在秦末楚汉这种大规模的多回合博弈中,单纯一场战斗的胜利不足以决定整体的格局。然而可悲的就是那些所谓历史爱好者都在盯着战斗本身看,盯着名将看,却从未想过名将是怎么落败的,反而要将自己想不明白的原因扣在史书作者身上。

从秦末到楚汉战争,项羽是毋庸置疑的军事天花板,正因为在正面战场上谁也无法打败项羽,于是就有了张良从大战略层面设计了一个合围项羽的战略阳谋。

这个战略设计就是策反九江王英布来争取时间,让刘邦在成皋—荥阳一带作为诱饵吸引住项羽的主力,把一心要搞斩首战术的项羽定在正面战场。拉拢彭越不断袭扰项羽的后方,切断项羽的后勤线,形成敌后战场。韩信则渡黄河灭魏、破赵进入华北平原,迂回攻击项羽的大后方,形成侧翼战场。最终完成对项羽的全面战略包围。

任凭项羽在战场上再厉害,但项羽只有一个,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多个战场。这个战略运作的结果就是项羽的盟友越打越少,力量不断被削弱,刘邦的盟友越打越多,力量越来越强。最终刘邦集团能以数倍兵力合围项羽于垓下,正是这个大战略成功运作的结果。

这个战略设计构思巧妙、格局宏大,万里河山尽在掌握。这是两千多年前最顶级的战略阳谋,是对过去春秋、战国几百年多元博弈积累的战略智慧的一次集大成运用。也正应了刘邦对张良的评价“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这就是战略家视野下的战场格局。反观项羽集团,他们的单线条思维认为只要解决刘邦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刘邦在哪里,项羽的主攻方向就在哪里,越是如此越是深中张良之计。双方的战略认知在此时已不在一个层级。

张良的这个战略阳谋在两千年后的欧洲战场也被成功运用了,那就是拿破仑战争。

拿破仑打仗也很厉害,但拿破仑再厉害也只有一个,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各个战场。表面上看是拿破仑赢下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实际上英国在其中上下其手,让欧陆各国对英国的依赖越来越严重,拿破仑的盟友越打越少,力量越来越弱,最终被反法同盟打败,英国则成为最大的赢家。

正本清源:博物wiki » 项羽打仗一直赢刘邦,为什么垓下之战刘邦人比项羽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