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行、伪装与力量的融合者——孟加拉虎

▲ 在印度班达迦国家公园内,一只老虎正悄悄接近一只白斑鹿,老虎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很少有动物比野生老虎更令人印象深刻。如果你有幸在老虎的自然栖息地看到一只老虎,如印度中部的婆罗双树森林,那个画面可能会烙印到你的记忆中。这种最庞大的猫科动物是地球上最强大的森林捕食者。雄性孟加拉虎可以撂倒一头成年白肢野牛,一头巨大的野牛可重达一只孟加拉虎的6倍。但它们的主要猎物——白斑鹿、黑鹿、野猪、叶猴——实际上很少试图隐藏在森林里。相反,这些动物的安全依靠的是敏锐的感官和群居的保障。事实上,公园向导通常是通过听警报信号来定位老虎的——叶猴的“阿卡阿卡”声或者白斑鹿或梅花鹿的“嗷”声尖叫。这些叫声不仅是为了警告群内其他成员有威胁来临,还是为了正式警告老虎,它们的游戏结束了。

▲藏身。一只雄性老虎在卡齐兰加国家公园中踩着象草潜行追踪,我们可以看到它完美的条纹伪装如何让它得以伏击捕食者。

对于一次成功的捕猎而言,老虎需要保持完全隐蔽。这是它们美丽的条纹皮毛发挥自己优势的时候。在森林地面,甚至是草甸长草边缘的斑驳的光线下,金色和黑色的搭配打散了它们的轮廓,它们可以因此融入植被中。这适合守株待兔,但是老虎不能总等着猎物自己送上门,它们必须能够在同一时间扮演捉迷藏游戏的双方。这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所以知道最佳潜伏地点可以事半功倍。

雌虎的活动范围约20平方千米,这样的范围足以让它们对领地了如指掌——猎物经常行走的路线,猎物喜欢去的水潭,猎物喜欢什么时候在哪里觅食。不过了解这些热点地区只占到雌虎工作的一半。雌虎还必须了解发动攻击前该藏身在哪里。对这一情况的掌握程度可能是导致生存和饿死差别的原因所在。雄虎拥有的领地大小是雌虎的3倍多——由于领地太大,它们只能了解个大概。再加上它们需要决斗来捍卫自己领地的压力,它们的寿命要比雌虎短几年也不足为奇。▲群体警报。一只老虎纹丝不动,因为它知道白斑鹿不在攻击距离内,而且自己已经暴露了。一群鹿一起觅食大大增加了发现达天线般运作,能听到猎物极小的声响,让它们得以在灌木和树干中“看得见”。

老虎的短程速度可以达到约65千米每小时,但是就像许多森林捕食者一样,它们跳出藏身处之前,必须离猎物非常之近。最后几米的潜近可能需要花上20分钟或更长的时间,一只爪子可能悬浮在空中好久。但潜近的耗时越长,猎物越容易发现老虎,也越可能走出伏击范围。事实上,老虎狩猎的成功率只有5%。

但当猎物进入伏击范围,强有力的后腿让老虎可以一跃好几米,死亡在老虎的尖牙咬断猎物脖子的那一刻降临。一只鹿够老虎吃好几天,但为了在这些季雨林生存,老虎必须每年这样成功狩猎至少50次——如果雌虎要哺育幼崽的话,需要成功狩猎的次数更多。

养育幼崽能测试出雌虎的狩猎技能的极限。雌虎可以供养多达4只幼崽,这意味着每4天就得抓住一只大鹿。幼崽们会一直依赖雌虎,直到它们大约18个月大。这时雌虎会开始教幼虎基本的狩猎技能,即使是在幼虎6个月大还未断奶时,但幼虎直到长到约14个月尖牙发育完全的时候才有能力杀死猎物。雌虎向幼虎展示捕猎方法的时候,幼虎很可能会大搞破坏,要么发出响声,要么出现在错误的时间里。

对幼虎们来说,学习如何捕捉并杀死猎物就是反复试错,即便是在它们的妈妈教学完毕后,这也是一门它们需继续学习的艺术。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只有不到一半的幼虎能活到成年。

正本清源:博物wiki » 潜行、伪装与力量的融合者——孟加拉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