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园引入老虎”的始作俑者便是百度虎吧培养出来的狂热拥趸,百度虎吧出产的拜虎者一向以造假闻名于世,为了服务于“老虎无敌”的论调,造假伎俩可谓穷尽了拜虎人士们的脑细胞,他们的造假伎俩包括但不限于“无中生有”——如黄石公园引进老虎、北极熊南下被虎捕杀;“篡改资料”——如将《苏联哺乳动物》中棕熊对虎的捕杀记录篡改为虎杀熊;还有“真假混编”等种类繁多的新型造假模式。
拜虎人士炮制出了一个完全不存在的物种——“北亚巨虎”、“ 远东巨虎”并将其吹成有史以来最大的猫科动物,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甚至影响了黑龙江省博物馆。
拜虎人士篡改《苏联哺乳动物》编造出的“1959年冬天,一只东北虎杀死一只成年雌性北极熊”骗懵了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的主持人王宁,使得主持人在栏目开篇时引述了拜虎人士的此番造假。
在拜虎人士制造的诸多谣言当中,以上两条造假曾经影响较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逐渐冷却。但唯有“黄石公园引进老虎”的谣言却是历久弥新。
“黄石公园引进老虎”可谓是十几年来在中文互联网世界流传最广的谣言了,搜索引擎里只要搜索“黄石公园老虎”的关键字,铺天盖地袭来的全是该谣言的衍生版本。这条动物领域里的大I(造)P(假)每时每刻都会在无数自媒体的狂热洗稿中焕发新生,变得是不同的自媒体作者、不同的标题、不同的自媒体平台,不变的是谣言内容始终如一!
可怜的老虎在造假者们的笔下不是被黄石公园“赶走了”就是遭到黄石公园“退货了”
一、黄石公园引进老虎纯系造假
在之前的文章《美国黄石公园引进老虎咬死了棕熊?》中,博物wiki已经对这条蓄意造假进行了辟谣,本文是对前文的继续补充和梳理,同时也将指出黄石公园引进猛兽的大事件是阔别黄石长达70年之久的狼群回归。也正是得益于狼群回归黄石公园,受到该事件的启发,造假者们才获得了编造黄石公园引进老虎的“灵感”。
造假1:驯鹿在在黄石公园被老虎杀死了62只。
真相:驯鹿是一种环北极型动物,分布范围非常靠北,在黄石公园根本就没有驯鹿。黄石公园最出名的鹿是“麋鹿”,造假者并不清楚二鹿的区别,忘记了在造假时将鹿设定为“麋鹿”。“驯鹿”、“黄石公园”、“老虎”根本就是毫无交集的三个独立存在。
造假2:棕熊因为不能冬眠而没有活过冬天。
真相:阿穆尔虎工程的研究证实了生活在俄远东地区的成年公棕熊有时候会有不冬眠的习性,有时会因为食物不足等原因,促使一些成年雄性棕熊成为了凶狠的冬季流浪熊,在有蹄动物减少的饥荒年份,这些流浪熊凶狠好斗,是造成一些老虎死亡的主要凶手。在造假故事中的地点——黄石公园的灰熊也会有不冬眠的习惯。纪录片《国家地理·灰熊与狼的战争》中已经非常清晰地展示了黄石公园的灰熊也会在冬天里继续活动。
造假3:八十年代,老虎在黄石公园试图攻击狼群。
真相:20世纪20年代,黄石公园的狼群已经被人类屠杀殆尽,此后的70年时间里黄石公园再无狼群的影子,直到1995年,狼群才再一次被人类引进黄石公园。造假故事设定的时间点为80年代,然而这个时候黄石公园既没有狼群,更不会有老虎。
造假4:造假文的配图和剪辑的短视频常常会出现虎与一种黑色长毛熊的搏斗过程,造假者们将之称为“老虎杀了棕熊”,但给出的配图和视频却一直是这两种动物的互动。
真相:这种黑色的长毛熊叫懒熊,生活在印度,与孟加拉虎存在着大量互动,是一种比孟加拉虎弱小得多的动物。但懒熊与黄石公园和东北虎却是根本毫无关系的。懒熊表示:我这小身板和毛色也能拿来冒充棕熊?这是在嘲讽读者们的眼神吗?
另外,网络上常常有这样的神论——老虎杀死棕熊的视频比比皆是!实际上,所谓老虎杀死棕熊的视频依旧是拜虎人士的造假,造假的伎俩就是鱼目混珠、以假乱真,拿其他动物来冒充棕熊,比如拿鹿冒充棕熊、拿不知名的腐尸冒充熊,还有上文提到的拿懒熊冒充棕熊。总之被虎杀死的动物,无论是熊或者不是熊,都一定要扣上棕熊的大名。
然而,老虎杀死棕熊的视频从来就不存在。虽然拜虎人士极其痛恨研究了棕熊和老虎的科学家们,攻击和否定科学家们的文献。但更讽刺的是老虎对棕熊的猎杀记录恰恰来自于这些科学家们的记载,他们不仅收录了棕熊长距离追踪杀死虎的事迹,也记录了传奇虎王戴尔(M20)在自己迟暮之年猎杀了成年母棕熊,如果没有这些兢兢业业的科学家们,如果没有《苏联哺乳动物》和阿穆尔虎工程的研究,老虎杀死棕熊连纸面记录都不会有。
二、狼群回归黄石公园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长60英里、宽50英里,是麋鹿、灰熊、北美野牛、海狸的栖息地。
尽管狼群曾经从北极的苔原扩张到墨西哥,但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和灭绝计划的影响,到1900年代初期,狼群在整个美国大部分地区灭绝。1973年,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服务局(FWS)将北部的落基山狼(Canis lupus)列为濒危物种,并将大黄石生态系统(GYE)指定为三个恢复区之一。从1995年到1997年,来自加拿大和西北蒙大拿州的41只野狼在黄石公园被释放。黄石公园有助于确保该物种在GYE的长期生存能力,并为研究狼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的诸多方面提供了场所。2020年1月12日,是狼重返黄石公园25周年纪念日。
自从黄石狼群被重新引进以来,遗传学研究已经评估了黄石狼群的遗传健康、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的亲缘关系、与其他北部落基山脉种群的联系,甚至与身体和行为特征有关的基因。一项有趣的发现涉及到狼的毛色。黄石公园里大约有一半的狼是深黑色的毛色,另一半大部分是灰色的毛色。黑色毛色的出现是由于一个单一的基因(一种被称为CBD103或k位点的防御蛋白基因),所有的黑毛色个体都携带一种与这种毛色相关的突变——这种突变被认为起源于旧世界的家犬。狼的k位点基因的起源很可能来自于最近7000年北美西北部的狗和狼的杂交,当时早期人类带着家犬穿过白令海峡的大陆桥。在黄石国家公园,这一发现为探索毛色、繁殖、生存和行为之间的联系奠定了基础。研究发现,k位点基因除了引起黑毛色外,还参与免疫功能,其在防御病原体方面有额外的作用。例如,黑狼在犬瘟热爆发期间有更强的存活能力。另一项研究发现,在领地冲突中,灰狼比黑狼更具攻击性,而且繁殖成功率更高。在繁殖季节,与相同毛色的配对相比,毛色相反的雄性和雌性之间也有更多的选择。总之,这些数据表明了灰狼与黑狼之间的适应性平衡。
狼可以捕杀各种各样的猎物,大的小的都有。它们能有效地捕食其他掠食者通常不能杀死的大型猎物。在黄石公园,狼的冬季猎物90%是麋鹿,他们也能狩猎北美野牛。
从1995年到2000年,在初冬,麋鹿的幼崽占狼的猎物的50%,公麋鹿占25%。这一比例从2001年到2007年发生了逆转,表明了猎物脆弱性和可利用性的变化。虽然麋鹿仍然是主要的猎物,但野牛已经成为狼越来越重要的食物来源。尽管各个年龄段的野牛都有一些被捕食的情况,但大部分都来自于冬季被猎杀或在繁殖季节因伤死亡的野牛。这些变化的发现强调了长期监测对了解捕食者—猎物动态的重要性。狼的捕食模式变化以及对麋鹿等猎物种类的影响与其他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其他捕食者、公园外有蹄类动物的管理以及天气(如干旱,冬季严寒程度)。天气模式影响草料质量和可用性,最终影响麋鹿的营养状况。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猎物选择和捕杀率的变化。目前国家公园管理局(NPS)的研究集中在过去25年里驱使狼捕食的相关因素上。
许多其他动物从狼的猎杀中获益。例如,当狼杀死麋鹿时,渡鸦和喜鹊几乎会立刻赶到。不久,郊狼也来了,在附近等着,直到狼吃饱为止。灰熊会试图赶走狼,通常是成功的。许多其他动物——从鹰到无脊椎动物都在吃这些遗骸。
在狼恢复后的最初几年里,随着新形成的狼群向外扩张以建立有足够猎物的领地,狼的数量迅速增长。狼已经扩大了它们的数量和范围,现在在整个GYE都可以找到它们。
狼群有很强的领地意识,通过气味标记和嚎叫与邻近的狼群交流。偶尔,群体会遇到彼此,这些互动通常是侵略性的。较大的群体通常会打败较小的群体,除非这个小群体有更多的成年或成年雄性成员,65%戴项圈的狼最终会被同类杀死。
自2007年以来,公园里的狼数量已经大幅减少,当时的数量是171只。麋鹿数量的减少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这主要是由于麋鹿数量的减少和可用领地的减少。犬瘟热和疥癣也是狼数量下降的因素。
每年,公园研究人员都会捕获一小部分的狼,并为它们安装无线电跟踪和GPS项圈。这些项圈使研究人员能够收集单个狼的数据,也能监测整个狼的数量,以了解狼如何影响公园内的其他动物和植物。通常,在每年的年底,只有20%的戴项圈的狼能够存活下来。
狼群回归黄石公园的意义是什么呢?很多报导都说是为了恢复被麋鹿破坏的生态环境。实际上,狼群回归黄石公园并不是将黄石公园的生态恢复到狼群消失之前的状态,狼群已经消失太久了,黄石公园的生态系统恢复如初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
20世纪20年代狼群灭绝的同时,消失的还有美洲狮,灰熊的数量也所剩无几,没有了食肉动物的威胁,黄石公园里的麋鹿便一家独大了。此后的70年时间里,麋鹿成为了黄石公园生态系统的最大塑造者,改变了黄石公园的植被、景观。现在,狼群被人为的引进黄石公园,美洲狮也自行恢复过来了,而回归的狼群最大的作用是改变由麋鹿主导的黄石公园生态系统,再一次改变黄石公园。
相关文章:
美国黄石公园引进老虎咬死了棕熊,北极熊南下被虎咬死?
正本清源:博物wiki » 黄石公园引进东北虎?真正引入的猛兽是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