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鬣狗—硕鬣狗

拉丁学名:Pachycrocuta,含义是“厚重的斑鬣狗”
科学分类:食肉目,鬣狗科
身高体重:体长2米,肩高1米,体重100~200千克
体型特征:体大如狮,身体粗壮,头颅短而厚重
生存时期:上新世至更新世(距今300万年前~50万年前)
发现地:亚洲、欧洲、非洲
生活环境:草原、林地

  • 最大的鬣狗

今天非洲草原上的斑鬣狗,体型不输于狼,强大的臼齿能碾碎骨头,结成大群时就连狮群都要躲着走。在冰河时代早期,还有更可怕的鬣狗游荡在亚欧非三大洲,这就是硕鬣狗。

在北京直立人(Homoerectuspekinensis)化石的发现地——北京西郊的周口店龙骨山,出土了至少2000多具硕鬣狗化石。这些中华硕鬣狗(P.sinensis)身长近2米,肩高1米,光头骨就有35厘米长,体重有100~150千克,几乎与狮子差不多,是现代斑鬣狗的2倍多。非洲、西亚和印度的短吻硕鬣狗(P.brevirostus)甚至更大,有些个体可能超过200千克重。

与斑鬣狗相比,硕鬣狗不仅个头大出几圈,而且头骨高高隆起呈半球形,和强壮的脖颈、肩膀共同附着大量咬肌,使它们拥有超乎寻常的咬力,能轻而易举地啃碎骨头、吞食骨髓。硕鬣狗的四肢短而粗壮,适合撕开尸体的皮肉。

短吻硕鬣狗粗短、高高隆起的头骨形状,可以提供强大的咬力

鬣狗是一类古老的食肉动物,大约出现于距今10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并逐渐分化为适合多种生态位的类型。硕鬣狗是向“噬骨型”演化的高峰,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鬣狗科成员。尽管在晚中新世的中国西北,还有过体重可达380千克的巨恐鬣狗(Dinocrocutagigantea,又译巨鬣狗),但后者属于中鬣狗科,不是真正的鬣狗。

周口店猿人遗址展出的中华硕鬣狗骨架,它们是凶悍的掠食者,对早期人类构成严重的威胁

  • 硕鬣狗vs直立人

一种传统说法是,“北京人”等直立人学会了用火,从而打败了鬣狗、剑齿虎等猛兽。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争夺山洞的斗争中,他们并不总是胜者。

其实,目前直立人已不再被视为我们的祖先,他们只是一个距今约200万年前分化出来的古人类旁支,平均脑容量至少比我们小三分之一。包括龙骨山在内的许多直立人的“捕猎遗址”,动物尸骨上往往既有猛兽的牙印,又有人类石器的痕迹,且石器痕迹总是位于牙印之上。这样看来,直立人能吃上肉,大多要靠从猛兽口中巧取豪夺,而非自己捕猎。也就是说,直立人是硕鬣狗的竞争者。

在原野上,直立人与硕鬣狗会尽量避开对方,以免两败俱伤,但洞穴却是稀缺资源。以龙骨山洞穴为例,这里可能是由直立人、硕鬣狗或其他猛兽“轮流坐庄”。直立人有时在火把、石器的帮助下把硕鬣狗赶走,而月黑风高的夜晚和让人难以忍受的寒冬,又是硕鬣狗反扑的好时机。

  • 超级清道夫

经过多年研究,斑鬣狗如今已经被科学家们“洗白”,不再被视为只会吃尸体的丑角,纪录片中常能看到它们捕杀斑马、羚羊的场面。但硕鬣狗的身体结构比斑鬣狗笨重得多,不适合快速奔跑,咬杀用的犬齿也不发达,因此可能是食腐为主、捕猎为辅。

科学家们推测,硕鬣狗凭借体型、数量的双重优势,足以从其他猛兽口中夺食,既是“强盗”又是“清道夫”。由于腿短不便长途跋涉,硕鬣狗可能会跟踪秃鹫,或通过出色的嗅觉、听觉找到尸体。

现代斑鬣狗的捕猎能力很强,但硕鬣狗可能是真正的“食尸鬼”

硕鬣狗的大块头还有个优势,那就是更好地保持体热,单位体重下的食物需求比斑鬣狗少,更能忍饥挨饿。这对硕鬣狗的食腐生活很有帮助,毕竟“霸王餐”不是随时随地都有的。

在寒冷时期,硕鬣狗可能会经常将猎物带回洞穴,其中或许就包括直立人的尸骸。

  • 食尸者退场

从温热的非洲老家到冷暖无常的东北亚,直立人与硕鬣狗之间不知曾发生过多少故事。距今80万年前,硕鬣狗在欧洲和非洲已趋于灭绝,只是在中国华北又多撑了一段时间。

在中更新世这几十万年中,地球经历了多次气候剧变,食草动物的数量、种类也发生了较大波动,剑齿虎类也随之灭绝,使硕鬣狗失去了重要的腐尸来源和“抢劫对象”。与此同时,鬣狗同门中还出现了一个后起之秀——斑鬣狗。斑鬣狗体型较小,却更擅长主动捕猎,或许正是它们将硕鬣狗排挤到无路可走。

至于硕鬣狗的老冤家直立人,他们同样没能笑到最后——除了在东南亚有些岛屿上残存到晚更新世,直立人也在距今约20万年前消失了。他们可能是因为没能抗住冰期的寒冷,或是被其他更聪明、更适应环境的古人类取代。
以食腐为主的硕鬣狗,在频繁气候变化中遭遇重大打击,终于一蹶不振。

正本清源:博物wiki » 冰河鬣狗—硕鬣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