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荒漠——世上最酷热干燥的地方,狂风侵蚀,变幻万千,时而炙热,时而寒冷。只有最坚强的生物,靠着其独有的特性,才能在荒漠生存。
宇航员环绕地球后返回地面时,对于印象最深刻的近地面环绕时才能看到的画面,他们居然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出人意料的是,当选的不是白色的极地冰冠,也不是纹路错杂的河口三角洲,更不是雄伟壮阔的喜马拉雅山。相反,最让他们印象深刻的是地球上的各处沙漠。他们描述了澳大利亚大沙沙漠的暗红色彩,那是纳米布沙漠巨大沙丘形成的美妙图章—即使从太空都清晰可见,令人无法再对其他景象产生深刻印象。正是这样纯粹的沙漠景观让他们难以忘却,也许这并不为奇,沙漠和半沙漠地区构成了地球上面积最大的自然景观。荒漠区域面积达5 000万平方千米,超过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3,且每年还在不断扩大。
尽管在太空中很容易看到沙漠,但是究竟何为沙漠?这可不是那么容易定义的。英语中的沙漠desert一词源于拉丁语中的desertum,意为被废弃的地方。植物学家认为,沙漠是没有耐久植被广阔覆盖的大片区域;气候学家则认为,界定沙漠的关键在于缺少降雨和高温,及随之而来的水分蒸发。然而沙漠的界定绝非仅此而已。戈壁的气温通常能降到零下40摄氏度,而卡拉哈里沙漠有许多树木和灌木。在欧洲,提起沙漠,人们通常会想到撒哈拉沙漠的无尽沙海,而在北美,任何未被耕作的干燥地区都可以被称为沙漠。最实用也最被广为接受的真正干燥沙漠的定义是年均降水量少于50毫米的地区。这一定义包括极地地区,例如,南极地区的年均降水量只有20~50毫米。
沙漠在地球上的分布呈对称形式,大多集中于南北回归线附近的两大地球环绕带。在北半球有北美洲的沙漠和半沙漠、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还有面积相当于美国那么大的阿拉伯沙漠和中亚沙漠。在南半球有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和巴塔哥尼亚半沙漠、非洲的纳米布沙漠和卡拉哈里沙漠,以及澳大利亚的沙漠—澳大利亚是人类居住的最干燥的大陆,总面积的80%都是干旱或半干旱区域。
这些沙漠都分布在热带边缘,主要是因为地球的大气循环。大气层像一台加热机器,由太阳提供永久动力不停地运转。在赤道,太阳永远位于头顶垂直上方,因此在赤道附近的区域吸收到最多的太阳辐射。地上的空气因此变暖、扩展、上升,同时携带了大量来自热带海洋的水汽。在上升过程中空气会降温,失去浮力,向南北流动。温度的下降导致空气携水能力减弱,湿气聚集,形成热带地区特有的滂沱降雨。失去水分的大气继续向南或向北行进,并开始下沉。下沉的同时,不断流动的空气开始压缩,并再次升温。因此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地表空气多炎热、高压。这样的大气循环和风力互相作用,便是世界沙漠沿南北回归线对称分布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