炽热的一天

避日蛛,蜘蛛的近亲,有着很厚的表皮以防止水分流失。它们夜间在沙上行动,用其巨大的下颚杀死蝎子、蜘蛛和其他昆虫。

炙热的气温和足以烤肉的地表对绝大多数动物来说,除了完全避开白天,实在别无选择。在这种情形下,小的好处便体现出来了。即使在短短几小时的日出时分,大部分的沙地表面就已经火烧火燎起来。但是只需在沙子中往下挖几厘米,便会出奇地凉爽。一些小型沙漠动物如昆虫、蝎子、爬虫和啮齿类动物都深谙此道,它们学会在表层下或石头下求生直到夜色降临。体积小巧的优势作用使得种类繁多的哺乳类动物也进化到能够在沙漠中生存。比如,在撒哈拉沙漠就生存着约40种啮齿类动物,包括沙鼠、老鼠和跳鼠。这些动物中很多都拥有发达的后肢,这样当它们出门探险时,可以飞快地跑过烫热的沙子。囊鼠显然进化得更厉害些。极热和极度干旱时期,它会隐蔽在自己的洞穴中陷入休眠,这叫作夏眠。

如果某种动物的生存方式迫使其不得不走到光亮中去,那么能够生存的唯一方式就是找到阴影和能够散热的方法。非洲地松鼠将自己毛茸茸的尾巴当作遮阳伞,并不断地调整角度好让自己的身体时刻处在阴影之中,它尾巴上的毛蓬松舒展,可形成足够宽敞的“伞盖”。其他哺乳类动物在炙热日光下的生存之道则是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变为散热器—美国的长耳大野兔、撒哈拉的耳廓狐以及澳大利亚的袋狸都将自己的耳朵变为巨大的散热器官。

流汗或喘息也能让水分蒸发,降低体温。澳大利亚的一些有袋类动物在体温上升时,便能自由地分泌唾液,然后用舌头将唾液涂在身上,当唾液蒸发时,便能为它们带来凉爽。袋鼠的前臂也有一块特殊的降温区—那里表层下的毛细血管网—当气温升高时,它们便在这块区域上涂上唾液。

铲蜥正在白天捕猎。为了不让自己的四足被灼伤,无论何时,它都不会将两只以上的脚同时放在炽热的沙地上。

一只野生的双峰驼和它的幼仔正在戈壁滩中寻找水源。双峰驼是世界上仅存于中国和蒙古的极度濒危物种。在极热、极寒和干旱环境中,它们都能够适应生存。在冬季,它们长出厚厚的皮毛(此处母骆驼正在褪毛),并通过吃雪来获取水分。在夏季,它们调控自己的体温,以避免出汗。它们排出干燥的粪便和极少的尿液,好在体内储存足够的水分。它们的眼睫毛和紧紧封闭的鼻孔可以隔绝沙尘侵袭;分开的、有厚实的肉垫的脚掌有助于它们在烫热的沙地上行走。

一些大型的沙漠哺乳动物拥有出奇厚密的皮毛。如此浓密的皮毛使得内外隔离,它不仅能在夜晚起到保暖的作用,浓厚的皮毛还是有效的隔热层。例如,骆驼蓬松的最外层皮毛比它的体温要高30摄氏度。

瞪羚和羚羊没有厚厚的皮毛,所以在似火骄阳下,它们会被快速地烤热,十分危险。它们可以通过排汗和喘气散热,可这会消耗掉大量的水分。所以它们会使自己的身体体温提高至46摄氏度,这种程度的体温放在其他动物身上甚至会导致脑损伤。大羚羊或南非长角羚则利用鼻孔和复杂的血管系统降低流入大脑的血液的温度,可将大脑温度降得比身体其他部分低上几摄氏度。

拉撒路效应

充沛的降雨和繁茂植被可以让所有的生命形式都焕发出新生。在亚利桑那沙漠,一场大雨就可以让整个大地都骚动起来。锄足蟾蜍可以将自己埋在干裂的泥浆中休眠长达10个月,也可以在几小时内启动自己的生命循环。它们出来后,便开始此起彼伏地发出震耳欲聋的鸣叫。如同沙漠中的花朵,它们只有很短的时间进行繁殖,直到炽热的太阳逼迫它们的后代也退入隐藏处。

一些昆虫如沙漠蝗虫,也会采取休眠的策略应对长时间的干旱。它们的卵可以存活20年,直到遇到适合孵化的条件。届时它们的数量暴增,繁殖出数目惊人的大群后代。曾有记录显示,有的蝗虫群体能覆盖超过200平方千米,仅其中一群就包含约5 000亿只蝗虫。一只蝗虫每24小时会消耗掉与自身质量相等的食物,所以蝗虫群必须不断地到处移动,其迁移速度可达到每天130千米。一只蝗虫就能吃掉一片新鲜的绿地,很快沙漠就会重新变成干旱的荒芜之地。

正本清源:博物wiki » 炽热的一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