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海底

经过2小时寂静无声的行程,潜水器开始着陆。驾驶员依然没有打开外光灯,但声波定位仪探测到海底的大致轮廓并发出了警报。潜水器小小的球体内部温度很低,潜水器里的仪表盘显示,这里的外部温度只有零下2摄氏度,深度约有3 000米,而在这海底3 200米的地方,压强已经是海平面压强的300倍。如果潜水器的表面出现了哪怕是很小的一个洞,我们在几秒钟内就会毙命。

海蜘蛛,周身最长处可达30厘米,腿部有性腺,巨大的头型喙可以吮吸猎物。

就在潜水器距离海底只有几米的地方,驾驶员终于打开了大功率的外光灯。窗外的海水清澈透明,能看到前方50~60米处,不过可见范围依然十分有限。深海如此辽阔,区区一架潜水器的探索效果就跟一名宇航员带着手电筒观察月球背面差不多。

被称为“小飞象”的章鱼,得名于眼睛上方如象耳一般的两个触角。小飞象章鱼的触角有助于自身缓慢地移动,最大限度地节约了体力。

海底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并非叹为观止。海底多半泥沙遍布,十分平坦又毫无生机,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些生命迹象——海底沉积物表面到处都是动物的足迹,其中大多数是海参留下的。作为周身大部分为白色的棘皮生物,海参的名字很好地解释了其外形。海参是海底的吸尘器,它通过身体的一头吸入泥沙,提取其中所有的藻类生物和细菌,再通过身体的另一头以粪便形式将体内处理过的泥沙排泄出去。海参数量众多,占海底生物总量的95%。其他常见的棘皮生物有蛇尾海星和海胆,形状各异,大小不一。蛇尾海星和海胆向来是独居者,但偶尔也能看见一小群海胆集体前行,这样的集合体很可能是为了繁衍后代——在这样广阔的空间里一旦找到配偶,就一定要粘住对方。

一条粉色、半透明且视力几乎为零的鱼——裸鼬鱼,裹在胶质层之中。据说裸鼬鱼繁衍后代是为了青春常驻

食物是将大量动物吸引到海底的另一个原因。透光层中产生的能量只有2%能传送到海底,零零星星的美味也大都被上层的动物洗劫一空,因此海底的动物只能将就着以海洋“雪花”为食,即上层海水中飘落下来呈颗粒状的动物残骸和排泄物。偶尔也会有完整无损的鱼类或海洋哺乳动物的残骸直接落至海底,很多海底动物专门适应环境而食用这些稀有食物。海底没有微光带中那些直线向上迁徙的弱小生物以及黑暗带的怪兽,只有体积庞大、肌肉发达的鱼类。它们的尾巴很长,头很大,名叫鼠尾鱼,属于鳕鱼类,常见于深海之中,脑袋是少见的三角形,里面有一组感觉细胞。鼠尾鱼看起来像硕大而丑陋的蝌蚪,擅长缓慢地远距离游行,而实际上它是在搜寻潜在的猎物。

伪帆鳍鱼。生活在海底大陆架约1 000米处,基本上接近海底。伪帆鳍鱼大大的眼珠很可能用于搜索发光猎物。

体形硕大、肌肉发达的鼠尾鱼,又名长尾鳕鱼,正在海底1 800米处搜寻猎物。

一种类似蠕虫的微型生物,生活在深海海底的沉积物中,以飘落至海底的海洋雪花为食。科学家估计至少还有100万种不明微型生物潜藏在海底。

深海琵琶鱼,又名鮟鱇鱼,属鮟鱇目,身长超过100厘米。图中的琵琶鱼正在吞食另一条鱼。它伏在海底,距离发光的水下机器人很近。在一片漆黑的深海中,它的眼睛可搜寻到发光生物,并通过高度发达的感觉系统探测到周围物体的移动。

正本清源:博物wiki » 深海海底

评论